音乐与艺术

被遗棄的结他

自从阿松搬迁到这旧屋之后,他经常做同一个梦,梦里见到一支会说话的木吉他,说:“可否帮我个忙,我受伤了。”

梦醒后,他多次反复思考,自己又不是音乐人,为何在脑海里会多次浮现木吉他的影像?

于是,他认真地到屋的每个角落,寻找线索,竟意外发现阴暗地下室有一支破旧、断弦、尘封已久的木吉他。

阿松拿起它,感觉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,要去帮助它,或许这正是过去数月来,梦里见到的木吉他。

他带着吉他去到市区的《乐器医疗中心》。

一位穿白袍的老者像诊断病人般幽默地宣布:「伤势严重!琴骨裂了、漆面缺乏『维他命』(保养油),还有『贫血』(音梁松动),得立刻动手术!」

一周后,康复的木吉他焕然一新。🎸⭐

阿松试着拨动琴弦,清亮的音色如泉水倾泻,更不可思议的是,毫无乐理基础的他,竟无师自通地弹出了旋律。

它的前任主人是谁?为何忍心抛弃这样有灵性的乐器?」阿松时常思索。

直到某夜,木吉他再度入梦,向他道谢:

我叫Tom,主人因意外再也没能回来……但我的琴身里还藏着他的才华。只要你愿意弹奏,那些旋律会找到你。」

此后两年,阿松沉迷创作。他以这段奇遇为灵感,谱写出《木吉他真的受伤了》《乐器医生》《梦境和弦》等作品,甚至捧回了音乐奖项🪙

而每当他弹起那把木吉他,琴箱共鸣的刹那,仿佛能听见Tom未完成的乐章在尘埃中苏醒……

工匠的眼淚

一位年轻女大提琴手在音乐会上演奏,琴声哀伤动人,让全场观众感动落泪。记者採访时,她谦虚表示自己经验不多,功劳应该归于製作这把大提琴的工匠。

几年前,这位工匠经历了痛失爱人的打击,终日以泪洗面。他在极度悲伤中继续工作,眼泪滴在未经打磨的云杉木里,情绪也融入製作过程中。

神奇的大提琴、像是有灵魂似的、在製作过程当中吸收了工匠的情感、木材表面出现了特殊光泽,琴身带有泪痕般的纹路。

完成时,不知是否听觉出现偏差、定还是错觉、琴的躯壳竟会发出哀怨叹息声,彷彿有了生命似的。

※※※  ※※※  ※※※

这天,  又是一次演出的的机会

当女演奏家弹奏时,琴声完美传达了工匠当年的悲痛。观众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强烈情绪,甚至有人看到琴身上的木在”呼吸”。

曲终时,掌声如雷暴般炸响。

一位男观衆站起来,手指指向舞台:有生命的呀、它是活着的呀……我亲眼看见琴身上的木纹在呼吸、还向我呼唤!

他的惊呼淹没在喝彩中,根本没有人理会他说了些什么!

经历战争的口琴

年过九十的老爷爷,轻轻拿起那把尘封已久的口琴。尽管双手有些颤抖,他仍耐心地用布擦拭干净,然后将它贴近嘴唇,用熟练的手指收放气息,吹奏起当年自己创作的旋律《和平的鸽子》。

围坐在他身边的孙儿们,托着下巴,专注地聆听那旋律中饱含的情感。

曲终,掌声四起。爷爷微笑着,却眼含泪光。他缓缓说道:

这把口琴,是我年轻当兵时随身带在军服口袋里的。那些年,战火无情,我每天活在死亡的边缘,曾无数次感到迷惘和无助。

他顿了顿,望着那把旧口琴,声音低沉却坚定。

是它的旋律,温柔而坚定,让我重新振作。每当我吹响它,战友们就能感受到希望, 我们都相信,和平终有一天会降临。

爷爷拿着口琴,眼中带着泪光,激动地强调:“它是有生命的,这支口琴是属于男性的。

孙儿们好奇地问:爷爷,这口琴你怎么知道他是男的呢?

爷爷笑了,坚定地回答:因为他陪我走过枪林弹雨,不离不弃。就像一个战友,一个兄弟,一起坚强面对。

说罢,爷爷再次吹响《和平的鸽子》。

就在那一刻,天空突然飞来一群白鸽,在他头顶低空盘旋。

那一幕,仿佛是大自然的回应。音乐穿越岁月,白鸽仿佛在呼唤人类:请守护和平。

通过我的声音,分享点滴感想

那些年的童謠曲

《月光光,照地堂》这首粤语民谣,可说是香港及广东地区家喻户晓的童谣,它不仅旋律简单易记,歌词也充满生活气息,反映了早期广东地区的社会面貌和家庭生活。

《月光光,照地堂》的起源已难以考证,但它很可能源自广东地区的民间口耳相传。

这首童谣有多个版本,歌词内容也因地区和时代而有所不同,但“月光光,照地堂”这句歌词始终不变。

据资料显示,除了“月光光照地堂,虾仔你乖乖训落床”这句歌词,其他所有歌词和旋律都是乔飞先生在1958年自己创作的。

歌词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庭院,以及母亲哄孩子入睡的场景,营造出一种温馨宁静的氛围。

歌词中也包含了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期盼,以及对家庭和睦的祝愿。

不同的版本,分别有描述农村生活、过年情景等。

这首童谣不仅是孩子们的睡前摇篮曲,也是成年人怀旧思乡的寄托。

《月光光,照地堂》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的粤语民谣,它不仅是孩子们的童年回忆,也是香港澳门和广东地区文化的重要象征。这首童谣的流传,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承性。

古樸风味情歌

早期香港流行听「南音」《客途秋恨》,就是其中最具代表之一,这反映了当时香港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状况。

南音是广东地区一种传统的说唱艺术,以粤语演唱,起源于清朝末年。它结合了说唱和音乐,歌词多为七字句,内容丰富,包括历史故事、爱情传奇、社会百态等。

演唱者多为失明艺人(瞽师),他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表演经验,将南音的艺术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
南音的唱词多使用广府话的口语,所以很能表达出当时社会的底层人民的生活。

《客途秋恨》是南音的经典名曲,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,深受听众喜爱。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和情感表达。

《客途秋恨》等南音作品,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感人的音乐,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,也传承了广东地区的传统文化。

南音的流行,也反映了早期香港社会的多元文化融合。

近年来,香港各界都在努力推广和传承南音,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门传统艺术。

虽然现在,南音的听众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多,但它的艺术价值,是不能被磨灭的。

总括而言,南音在早期香港的流行,是香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,也为香港的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舞台上的魅影

《再世红梅记》是唐涤生先生的著名粤剧作品,其创作背后确实流传着一些神秘的传说,其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“红衣女鬼”的传说。

据说唐涤生先生在创作《再世红梅记》期间,遇到了创作瓶颈。为了寻找灵感,他独自一人在家中闭关写作。某天深夜,他突然看到一位身穿红衣的女子出现在他面前。

这位红衣女子神情哀怨,向唐涤生先生诉说着自己的遭遇,她的故事与《红梅记》中的李慧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。

唐涤生先生被红衣女子的故事深深打动,他将红衣女子的遭遇融入到剧本创作中,使得《再世红梅记》的情节更加生动感人。

关于“红衣女鬼”的传说,至今仍无法证实其真实性。

有人认为这只是唐涤生先生创作时的灵感来源,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的灵异事件。

《再世红梅记》改编自明代剧作家周朝俊的《红梅记》,讲述了南宋时期,钱塘书生裴禹与太师贾似道的爱妾李慧娘之间的爱情故事。李慧娘因一句“美哉少年”而遭贾似道杀害,死后化为红衣女鬼,暗中保护裴禹。后来,李慧娘借昭容郡主之身还魂,与裴禹再续前缘。

《再世红梅记》是唐涤生先生的代表作之一,被誉为“粤剧瑰宝”。该剧在情节、唱腔、表演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。其中,多首经典唱段如《脱阱救裴》、《登坛鬼辩》等,至今仍广为传唱、是一部值得欣赏的经典粤剧作品。

序言

“我写《寻抓遗失记忆》是为了分享我过往与音乐相关的经历。在康复医院担任义工期间,我负责陪伴脑退化症患者,并有机会接触到音乐治疗师,了解到音乐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记忆。

我过去认为音乐只是大众娱乐,但这段经历让我发现它还能治疗人的精神状态。虽然音乐疗法不能完全治愈脑退化症,但至少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记忆。

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门学科,我后来专门学习了相关课程知识,发现音乐治疗实践涉及多种选择,包括:歌曲创作、演奏乐器、歌唱、听音乐、讨论音乐。

以下,我将分享一个案例,一切从一幅画开始……”

画中的音乐世界

“他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墙上的画,已经超过一小时了。他似乎对周围的一切都浑然不觉,仿佛画中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动人的故事。他的举动,院舍里的医护人员早已习以为常,因为他患有脑退化症。

我负责陪伴他聊天,并进行一些简单的互动游戏。

这天,来了一位音乐治疗师“雅伦”,她的目的是运用音乐旋律,延缓患者病情恶化。”

“雅伦察觉到他凝视着的画,是一幅音乐题材的作品,画中三位乐手,一位拉着小提琴,另两位分别弹奏着钢琴和吹奏口琴。画作的色彩浓郁,光影交错,乐手的神情专注而陶醉,凭画风判断,应是五十年代英国乐手演奏爵士乐的时代。

我十分敬佩雅伦的观察力,于是她继续从这个方向着手探寻,询问家人关于他前半生的喜好。结果发现,他确实是英国某知名爵士乐队的忠实乐迷,墙上的画作是他的家中珍藏。这更加坚定了我们进行音乐治疗的信心。

雅伦每周进行两次音乐治疗,每次一个半小时。起初,她播放一小段乐章,试探他的反应。我看到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微弱的光芒,嘴角也微微牵动,似乎想要哼唱。之后,他的目光开始转动,仿佛在寻找着什么

根据我以往担任义工的观察经验,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” 这句话,在他身上得到了印证,他的眼神开始流露出活跃的思绪。

雅伦补充说明:“熟悉的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的各个区域,促进神经连结,进而触发患者的长期记忆,帮助他们回忆起过去的经历与情感。”

经过数个月的努力,他从以往无法辨识家人,如同陌生人一般,到现在逐渐恢复记忆,不仅认出家人,还能呼喊太太和子女的名字。

这无声的进展,是极大的鼓舞。

夜半敲打声

甲先生,一位75岁独居且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,最近每到深夜,总是不自觉地在家中敲击木桌,发出的噪音严重影响了邻居的休息。尽管邻居们多次向物业管理处投诉,情况仍未得到改善。

之后,地方社区服务中心和音乐治疗师James的介入,为甲先生带来了一线曙光。

James首先详细评估了甲先生的情况,发现他的敲击行为似乎源于认知障碍引发的内心焦虑和不安。

他决定利用打击乐器,引导甲先生将无序的敲击转化为有节奏的表达。

鼓、铜片、木琴等乐器,成为了甲先生情绪的出口。

而我,作为医院的义工,在甲君的治疗过程中扮演着陪伴和情绪支持的角色。我了解到,认知障碍患者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,需要更多的关怀和理解。

在James进行音乐治疗时,我会在一旁陪伴甲先生,观察他的情绪变化,给予他鼓励和支持。我会耐心地倾听他表达,即使他的语言可能不连贯,也会尽力理解他的感受。

有时,我会协助James准备乐器,或者在甲先生感到疲惫时,轻轻地为他按摩肩膀,帮助他放松。我也会记录甲先生在音乐治疗过程中的反应,为James提供参考。

除了音乐治疗,我还会利用空闲时间陪伴甲先生,与他聊天、玩游戏,或者一起散步。我会尽量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,让他感受到温暖和关爱。

我也与甲先生的家人保持联系,及时向他们反馈甲先生的状况,并向他们提供一些照顾认知障碍患者的建议。

在James老师的音乐引导下,甲先生逐渐学会了通过敲击乐器来表达情绪,他的敲击行为明显减少。而我的陪伴和情感支持,则为甲君营造了一个安全、舒适的治疗环境,增强了他的信心和积极性。

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,甲先生的夜间敲击行为得到了显著改善,邻居们的投诉也消失了。他的情绪变得更加稳定,与家人和我的互动也增多了。

这个案例表明,音乐治疗和义工陪伴可以相辅相成,共同为认知障碍患者带来积极的改变。James的专业技能,结合我作为义工的爱心和耐心,为甲先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支持系统。

作为义工,我深刻体会到,即使是微小的关怀和陪伴,也能为认知障碍患者带来巨大的帮助。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更多的患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爱。

离别的叮咛

安宁病房里,丙爷爷静静地躺着,末期肺癌无情地吞噬着他的生命,也吞噬了他对生活的热情。这位昔日热爱粤剧的票友,如今沉默寡言,仿佛与世隔绝。

音乐治疗师 Peter了解丙爷爷的背景后,决定用他熟悉的粤剧,再次点燃他生命的光芒。

Peter带着二胡来到病床边,轻轻地演奏着丙爷爷年轻时最爱的选段。

起初,丙爷爷对音乐没有太大的反应,但当 Peter 的二胡奏起那熟悉的《帝女花》旋律时,他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,仿佛尘封的记忆被唤醒。

他跟着音乐,轻轻地哼唱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Peter 鼓励他分享年轻时的粤剧故事,两人一同唱起那些熟悉的唱段。

接下来的几周, Peter的粤剧演出成了病房里最温暖的风景。他们一同回味经典,交流粤剧心得,甚至合力创作了几段简单的小调,病房里时常传出他们轻轻的哼唱声。

除了音乐,作为义工的我也尽力陪伴丙爷爷度过每一天。我为他读报、写信,偶尔推着轮椅,陪他在病房的花园里散步。当他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,我也尽力协助处理。

Peter用他的专业和爱,为丙爷爷带来了生命的慰藉。我深信,即使在生命的尽头,爱与关怀也能带来温暖。

我愿尽我所能,陪伴丙爷爷和他的家人,共同走过这段艰难的旅程,让爱成为最美的送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