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乐与艺术

经历战争的口琴

年过九十的老爷爷,轻轻拿起那把尘封已久的口琴。尽管双手有些颤抖,他仍耐心地用布擦拭干净,然后将它贴近嘴唇,用熟练的手指收放气息,吹奏起当年自己创作的旋律《和平的鸽子》。

围坐在他身边的孙儿们,托着下巴,专注地聆听那旋律中饱含的情感。

曲终,掌声四起。爷爷微笑着,却眼含泪光。他缓缓说道:

这把口琴,是我年轻当兵时随身带在军服口袋里的。那些年,战火无情,我每天活在死亡的边缘,曾无数次感到迷惘和无助。

他顿了顿,望着那把旧口琴,声音低沉却坚定。

是它的旋律,温柔而坚定,让我重新振作。每当我吹响它,战友们就能感受到希望, 我们都相信,和平终有一天会降临。

爷爷拿着口琴,眼中带着泪光,激动地强调:“它是有生命的,这支口琴是属于男性的。

孙儿们好奇地问:爷爷,这口琴你怎么知道他是男的呢?

爷爷笑了,坚定地回答:因为他陪我走过枪林弹雨,不离不弃。就像一个战友,一个兄弟,一起坚强面对。

说罢,爷爷再次吹响《和平的鸽子》。

就在那一刻,天空突然飞来一群白鸽,在他头顶低空盘旋。

那一幕,仿佛是大自然的回应。音乐穿越岁月,白鸽仿佛在呼唤人类:请守护和平。

通过我的声音,分享点滴感想

那些年的童謠曲

《月光光,照地堂》这首粤语民谣,可说是香港及广东地区家喻户晓的童谣,它不仅旋律简单易记,歌词也充满生活气息,反映了早期广东地区的社会面貌和家庭生活。

《月光光,照地堂》的起源已难以考证,但它很可能源自广东地区的民间口耳相传。

这首童谣有多个版本,歌词内容也因地区和时代而有所不同,但“月光光,照地堂”这句歌词始终不变。

据资料显示,除了“月光光照地堂,虾仔你乖乖训落床”这句歌词,其他所有歌词和旋律都是乔飞先生在1958年自己创作的。

歌词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庭院,以及母亲哄孩子入睡的场景,营造出一种温馨宁静的氛围。

歌词中也包含了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期盼,以及对家庭和睦的祝愿。

不同的版本,分别有描述农村生活、过年情景等。

这首童谣不仅是孩子们的睡前摇篮曲,也是成年人怀旧思乡的寄托。

《月光光,照地堂》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的粤语民谣,它不仅是孩子们的童年回忆,也是香港澳门和广东地区文化的重要象征。这首童谣的流传,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承性。

古樸风味情歌

早期香港流行听「南音」《客途秋恨》,就是其中最具代表之一,这反映了当时香港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状况。

南音是广东地区一种传统的说唱艺术,以粤语演唱,起源于清朝末年。它结合了说唱和音乐,歌词多为七字句,内容丰富,包括历史故事、爱情传奇、社会百态等。

演唱者多为失明艺人(瞽师),他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表演经验,将南音的艺术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
南音的唱词多使用广府话的口语,所以很能表达出当时社会的底层人民的生活。

《客途秋恨》是南音的经典名曲,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,深受听众喜爱。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和情感表达。

《客途秋恨》等南音作品,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感人的音乐,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,也传承了广东地区的传统文化。

南音的流行,也反映了早期香港社会的多元文化融合。

近年来,香港各界都在努力推广和传承南音,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门传统艺术。

虽然现在,南音的听众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多,但它的艺术价值,是不能被磨灭的。

总括而言,南音在早期香港的流行,是香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,也为香港的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舞台上的魅影

《再世红梅记》是唐涤生先生的著名粤剧作品,其创作背后确实流传着一些神秘的传说,其中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“红衣女鬼”的传说。

据说唐涤生先生在创作《再世红梅记》期间,遇到了创作瓶颈。为了寻找灵感,他独自一人在家中闭关写作。某天深夜,他突然看到一位身穿红衣的女子出现在他面前。

这位红衣女子神情哀怨,向唐涤生先生诉说着自己的遭遇,她的故事与《红梅记》中的李慧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。

唐涤生先生被红衣女子的故事深深打动,他将红衣女子的遭遇融入到剧本创作中,使得《再世红梅记》的情节更加生动感人。

关于“红衣女鬼”的传说,至今仍无法证实其真实性。

有人认为这只是唐涤生先生创作时的灵感来源,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的灵异事件。

《再世红梅记》改编自明代剧作家周朝俊的《红梅记》,讲述了南宋时期,钱塘书生裴禹与太师贾似道的爱妾李慧娘之间的爱情故事。李慧娘因一句“美哉少年”而遭贾似道杀害,死后化为红衣女鬼,暗中保护裴禹。后来,李慧娘借昭容郡主之身还魂,与裴禹再续前缘。

《再世红梅记》是唐涤生先生的代表作之一,被誉为“粤剧瑰宝”。该剧在情节、唱腔、表演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。其中,多首经典唱段如《脱阱救裴》、《登坛鬼辩》等,至今仍广为传唱、是一部值得欣赏的经典粤剧作品。

四川話简述

即使只是三言两语, 发音不太标准, 我都尽能力尝试去讲

🌶️川味交响曲🎶

藏在宽窄巷子里的这家川菜馆,一景一物、意外成了我作曲的灵感宝地。

服务员端着红彤彤的毛血旺走过,碗里的辣油晃出波纹,好像乐谱上的音符在跳舞。

后厨传来”嚓嚓”的炒菜声,锅铲敲打铁锅的脆响,活脱脱是天然的打鼓节奏。

旁边桌的老爷爷用筷子敲着酒杯,”叮叮当当”地跟着店里播放的四川船工号子打拍子。他布满老茧的手敲得特别准,像个隐藏的民间音乐家。

老板娘靠在收银台哼着蜀地小曲,软绵绵的调子像棉花糖飘进耳朵。

空气里飘着辣椒花椒的香味。我闭上眼睛,突然觉得这些味道都变成了音乐符号、花椒像蹦跳的短音,辣椒像嘹亮的高音,红油汤里咕嘟冒泡的声音就是低音伴奏。

“您的夫妻肺片来咯!”服务员的喊声让我回过神来。

夹起一片薄薄的牛肉,麻辣味在嘴里炸开。

这时候我突然明白了,川菜的味道就像交响乐团:鲜香是温柔的大提琴,麻辣是带劲的小号,吃完后的回甜就是古筝的余音。

我赶紧掏出随身带的笔记本,把脑子里的旋律记下来。

在这个飘着饭菜香的川菜馆里,锅碗瓢盆的声响、食客们的谈笑、还有麻辣鲜香的味道,全都变成了我的音乐老师。

原来最棒的作曲课,就藏在热腾腾的火锅和炒菜里呢!

※※※  ※※※  ※※※

四川話简述 “讀稿”

哎哟,我個人覺得嘛,只要心頭有感覺,隨便哪個卡卡角角都可以整出歌來!管它是海邊邊看落太陽,還是火車站人擠人打堆堆,哪怕是機場頭那些離別重逢的戲碼,還有咖啡館裡頭酸嘰嘰的浪漫場景,統統都能寫成歌!
今天這家川菜館子硬是巴适得板!紅油辣子香得人打噴嚏,花椒麻得舌頭跳舞,牆上掛的川劇臉譜還在衝我眨眼睛。哎呦喂,我這會兒腦殼頭叮叮咚咚冒旋律,趕緊摸手機錄下來,莫等哈兒遭火鍋煙子嗆忘囉!

雨中飘荡的灵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