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从阿松搬迁到这旧屋之后,他经常做同一个梦,梦里见到一支会说话的木吉他,说:“可否帮我个忙,我受伤了。”
梦醒后,他多次反复思考,自己又不是音乐人,为何在脑海里会多次浮现木吉他的影像?
于是,他认真地到屋的每个角落,寻找线索,竟意外发现阴暗地下室有一支破旧、断弦、尘封已久的木吉他。
阿松拿起它,感觉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,要去帮助它,或许这正是过去数月来,梦里见到的木吉他。
他带着吉他去到市区的《乐器医疗中心》。
一位穿白袍的老者像诊断病人般幽默地宣布:「伤势严重!琴骨裂了、漆面缺乏『维他命』(保养油),还有『贫血』(音梁松动),得立刻动手术!」
一周后,康复的木吉他焕然一新。🎸⭐
阿松试着拨动琴弦,清亮的音色如泉水倾泻,更不可思议的是,毫无乐理基础的他,竟无师自通地弹出了旋律。
它的前任主人是谁?为何忍心抛弃这样有灵性的乐器?」阿松时常思索。
直到某夜,木吉他再度入梦,向他道谢:
我叫Tom,主人因意外再也没能回来……但我的琴身里还藏着他的才华。只要你愿意弹奏,那些旋律会找到你。」
此后两年,阿松沉迷创作。他以这段奇遇为灵感,谱写出《木吉他真的受伤了》《乐器医生》《梦境和弦》等作品,甚至捧回了音乐奖项🪙
而每当他弹起那把木吉他,琴箱共鸣的刹那,仿佛能听见Tom未完成的乐章在尘埃中苏醒……
一位年轻女大提琴手在音乐会上演奏,琴声哀伤动人,让全场观众感动落泪。记者採访时,她谦虚表示自己经验不多,功劳应该归于製作这把大提琴的工匠。
几年前,这位工匠经历了痛失爱人的打击,终日以泪洗面。他在极度悲伤中继续工作,眼泪滴在未经打磨的云杉木里,情绪也融入製作过程中。
神奇的大提琴、像是有灵魂似的、在製作过程当中吸收了工匠的情感、木材表面出现了特殊光泽,琴身带有泪痕般的纹路。
完成时,不知是否听觉出现偏差、定还是错觉、琴的躯壳竟会发出哀怨叹息声,彷彿有了生命似的。
※※※ ※※※ ※※※
这天, 又是一次演出的的机会
当女演奏家弹奏时,琴声完美传达了工匠当年的悲痛。观众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强烈情绪,甚至有人看到琴身上的木在”呼吸”。
曲终时,掌声如雷暴般炸响。
一位男观衆站起来,手指指向舞台:有生命的呀、它是活着的呀……我亲眼看见琴身上的木纹在呼吸、还向我呼唤!
他的惊呼淹没在喝彩中,根本没有人理会他说了些什么!
年过九十的老爷爷,轻轻拿起那把尘封已久的口琴。尽管双手有些颤抖,他仍耐心地用布擦拭干净,然后将它贴近嘴唇,用熟练的手指收放气息,吹奏起当年自己创作的旋律《和平的鸽子》。
围坐在他身边的孙儿们,托着下巴,专注地聆听那旋律中饱含的情感。
曲终,掌声四起。爷爷微笑着,却眼含泪光。他缓缓说道:
这把口琴,是我年轻当兵时随身带在军服口袋里的。那些年,战火无情,我每天活在死亡的边缘,曾无数次感到迷惘和无助。
他顿了顿,望着那把旧口琴,声音低沉却坚定。
是它的旋律,温柔而坚定,让我重新振作。每当我吹响它,战友们就能感受到希望, 我们都相信,和平终有一天会降临。
爷爷拿着口琴,眼中带着泪光,激动地强调:“它是有生命的,这支口琴是属于男性的。
孙儿们好奇地问:爷爷,这口琴你怎么知道他是男的呢?
爷爷笑了,坚定地回答:因为他陪我走过枪林弹雨,不离不弃。就像一个战友,一个兄弟,一起坚强面对。
说罢,爷爷再次吹响《和平的鸽子》。
就在那一刻,天空突然飞来一群白鸽,在他头顶低空盘旋。
那一幕,仿佛是大自然的回应。音乐穿越岁月,白鸽仿佛在呼唤人类:请守护和平。
《月光光,照地堂》这首粤语民谣,可说是香港及广东地区家喻户晓的童谣,它不仅旋律简单易记,歌词也充满生活气息,反映了早期广东地区的社会面貌和家庭生活。
《月光光,照地堂》的起源已难以考证,但它很可能源自广东地区的民间口耳相传。
这首童谣有多个版本,歌词内容也因地区和时代而有所不同,但“月光光,照地堂”这句歌词始终不变。
据资料显示,除了“月光光照地堂,虾仔你乖乖训落床”这句歌词,其他所有歌词和旋律都是乔飞先生在1958年自己创作的。
歌词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庭院,以及母亲哄孩子入睡的场景,营造出一种温馨宁静的氛围。
歌词中也包含了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期盼,以及对家庭和睦的祝愿。
不同的版本,分别有描述农村生活、过年情景等。
这首童谣不仅是孩子们的睡前摇篮曲,也是成年人怀旧思乡的寄托。
《月光光,照地堂》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的粤语民谣,它不仅是孩子们的童年回忆,也是香港澳门和广东地区文化的重要象征。这首童谣的流传,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承性。
早期香港流行听「南音」《客途秋恨》,就是其中最具代表之一,这反映了当时香港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状况。
南音是广东地区一种传统的说唱艺术,以粤语演唱,起源于清朝末年。它结合了说唱和音乐,歌词多为七字句,内容丰富,包括历史故事、爱情传奇、社会百态等。
演唱者多为失明艺人(瞽师),他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表演经验,将南音的艺术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南音的唱词多使用广府话的口语,所以很能表达出当时社会的底层人民的生活。
《客途秋恨》是南音的经典名曲,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,深受听众喜爱。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和情感表达。
《客途秋恨》等南音作品,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感人的音乐,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,也传承了广东地区的传统文化。
南音的流行,也反映了早期香港社会的多元文化融合。
近年来,香港各界都在努力推广和传承南音,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门传统艺术。
虽然现在,南音的听众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多,但它的艺术价值,是不能被磨灭的。
总括而言,南音在早期香港的流行,是香港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,也为香港的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据说唐涤生先生在创作《再世红梅记》期间,遇到了创作瓶颈。为了寻找灵感,他独自一人在家中闭关写作。某天深夜,他突然看到一位身穿红衣的女子出现在他面前。
这位红衣女子神情哀怨,向唐涤生先生诉说着自己的遭遇,她的故事与《红梅记》中的李慧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。
唐涤生先生被红衣女子的故事深深打动,他将红衣女子的遭遇融入到剧本创作中,使得《再世红梅记》的情节更加生动感人。
关于“红衣女鬼”的传说,至今仍无法证实其真实性。
有人认为这只是唐涤生先生创作时的灵感来源,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的灵异事件。
《再世红梅记》改编自明代剧作家周朝俊的《红梅记》,讲述了南宋时期,钱塘书生裴禹与太师贾似道的爱妾李慧娘之间的爱情故事。李慧娘因一句“美哉少年”而遭贾似道杀害,死后化为红衣女鬼,暗中保护裴禹。后来,李慧娘借昭容郡主之身还魂,与裴禹再续前缘。
《再世红梅记》是唐涤生先生的代表作之一,被誉为“粤剧瑰宝”。该剧在情节、唱腔、表演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。其中,多首经典唱段如《脱阱救裴》、《登坛鬼辩》等,至今仍广为传唱、是一部值得欣赏的经典粤剧作品。